《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k8凯发官网
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今天发布消息说,《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目前已通过市规委会审议,于11月11日起开始为期1个月的公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并根据意见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在完成人大常委会审议等法定程序后,经省政府转报国务院审批。
《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是我市编制的首个“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是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是全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
这份规划的重要性,不管如何强调都不过分。它关系到宁波今后十几年的发展,也关乎在这座城市里工作生活的每一个人的未来。
规划主要内容:
明确城市性质
规划至2035年常住人口1150万人左右
《规划》提出了宁波发展的目标愿景、城市目标,明确了宁波的城市性质。
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
城乡幸福共富之都、一流智慧善治之都
城市目标
▼
循环畅通的国际开放枢纽
全球一流的智造创新中心
宜居共富的滨海时尚都市
古今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性质
▼
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城市
全球制造创新中心城市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规划》以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为基本前提,综合考虑区域发展潜力、城市发展动力,规划到2035年宁波常住人口1150万人左右,并按照1350万实际服务人口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保障。
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空间新格局
“一体两翼多组团、三江三湾大花园”
统筹都市核心职能,《规划》形成由“大港口、大产业、大文化、大都市”和“综合枢纽、港航贸易、先进制造、科技创新、中央商务、公共服务、都市休闲、历史文化”组成的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四梁八柱”的全域功能体系。
《规划》以功能布局变革推动空间重塑,以甬江科创区引领科技创新新引擎,以西枢纽重构综合交通新网络,以翠屏山推动北翼都市集聚发展区大统筹,以象山港和象山东部海岸带提升滨海都市新风貌,以点带面构筑“一体两翼多组团、三江三湾大花园”的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空间新格局。
一体:全域一体化的滨海大都市。
两翼:三江平原和三北平原组团联动的北翼城镇集聚发展区,山海蓝湾、组团魅力的南翼城镇魅力发展区。
多组团:全域多中心网络化、高效集约的城镇组团。
三江:甬江创新走廊、姚江文化走廊、奉化江魅力走廊。
三湾:统筹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三湾发展,打造综合生态带、产业带、人文带的都市滨海魅力格局。
大花园:以四明、天台山脉为核心建设生态屏障区,以翠屏山、东钱湖、象山港等构建都市绿心,以“连山-串城-通海”生态廊道为骨架,打造全域美丽生态大花园。
城镇空间体系
“1-1-2-7-x”
《规划》打造宁波全域一体、组团高效的城镇空间,构建市域“1-1-2-7-x”的城镇空间体系。
“1-1-2-7-x”城镇空间体系
▼
1:做强中心城区,集聚人口,提升活力与能力。
1:统筹余慈地区,整体打造,强化功能。
2:建设宁海、象山县域中心城市,彰显特色,优化服务。
7:强化7个重点镇。
x:提升若干一般镇。
三级中心体系
城市主中心-城市副中心-片区中心
《规划》构建由城市主中心-城市副中心-片区中心构成的三级中心体系。
综合交通体系
将宁波西枢纽打造为世界一流的空铁一体枢纽
打造轨道上的宁波
具体内容包括:
将宁波舟山港打造为世界一流强港。
将宁波西枢纽打造为世界一流的空铁一体枢纽,大幅增加国际航线航点,让出行出游更加便利。
打造五向复合对外高速铁路通道,融入国家高速铁路网络,实现宁波都市圈1小时出行圈全覆盖,与上海、杭州等城市中心1小时直连直通,2小时可直达南京、合肥、苏州、温州、金华等长三角城市,5小时可通达京津冀、珠三角、长江中游等国家主要城市群核心城市。
构建三个1000公里的快速交通网络,包括1000公里高速公路网络、1000公里骨架路网、1000公里轨道交通线网。
1000公里高速公路网络:以“五向十径、连湾疏港、立体畅通、智慧融合”的高速公路网,形成至沪苏、杭绍、金义、台温、舟山五个方向多通道联系格局。疏港高速直达港区,承担港区对外运输主通道功能,包含大硖疏港高速、穿山疏港高速、六横梅山疏港高速、象山湾疏港高速、石浦疏港高速、象山湾南岸疏港高速。
1000公里骨架路网:以宁波大道、东海大道、公园大道为骨架,形成南北向贯通主动脉,支撑滨海大都市空间格局;以余慈大道、胜陆高架、翠屏山大道、世纪大道、北外环路、环城南路、通途路、鄞城大道、奉化大道为补充,完善网络,强化通道间互联互通。
1000公里轨道交通线网:打造轨道上的宁波,构建“全域覆盖、中心直联、普快并举”的高标准、一体化轨道交通系统,依托市域(郊)铁路网络,实现全域1小时交通圈;建设中心城区、余慈片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各自实现1小时通勤圈。市域快速轨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合计1000公里。充分利用铁路富余能力开行公交化服务列车,服务宁波都市圈。
公园绿地
构建“中央公园-自然公园-郊野公园-城市绿地”的四级公园体系。
中央公园,即翠屏山中央公园;
自然公园,包括风景自然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海洋公园;
郊野公园:城郊田野公园、城郊山林公园、城郊湿地公园;
城市公园:包含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游园和口袋公园。
规划至2035年,打造23处自然公园,建设郊野公园,利用改造闲置地打造口袋公园,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达到90%,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8平方米以上。
公共文化设施
以打造港城文化样板,新时代文化高地为目标,按照“市有五馆一院一厅、县有四馆一院 、区有三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或文体活动中心、社区有文化活动站、500人以上行政村有农村文化礼堂”的要求,完善普惠、精品、创新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构建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市五馆一院一厅: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馆、美术馆、剧院(场)、音乐厅。
县四馆一院: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馆(展示场所)、剧院(场)。
区三馆:图书馆、文化馆、非遗馆。
规划至2035年,实现宁波“城乡一体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全覆盖,每10万人拥有博物馆、图书馆、演出场馆、美术馆等文化艺术场馆6-7处,常住人口人均文化设施用地达0.4-0.6平方米/人。
教育设施
以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打造全国特色教育高地为目标,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实施高等教育突破计划,引进国内外优质资源,加快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高质量推进宁波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持宁波诺丁汉大学打造中外合作大学成功范例,加快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适度超前预留高等教育用地。
全面建立高水平优质均衡的现代化基础教育服务体系。中心城区按不低于常住人口40%千人指标配置学前段教育设施,70%千人指标配置小学段,35%千人指标配置初中段和高中段。结合人口特征与结构优化配置,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布局。
医疗卫生设施
围绕建设长三角南翼区域医疗中心、更高水平的健康宁波,逐步构建覆盖城乡、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功能互补、高效智治、富有韧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的提质扩容和均衡布局,实现病有良医。
规划至2035年,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7.8张,每个区(县、市)辖区内至少1所三甲综合医院,健康服务圈覆盖率达到90%。
养老设施
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康养融合发展。
至2035年每万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300床以上,其中认知障碍床位数22床以上,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80%,每个区(县、市)辖区内不少于1处区级养老机构。
体育设施
以建设国际滨海运动中心、现代化体育强市为目标,完善各类各级体育设施。
至2035年,实现各区(县、市)一场两馆(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全覆盖,宁波市体育场馆设施具备承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和国际重大单项体育赛事能力,满足全民健身、体育训练、体育产业的多样需要,人均体育设施用地面积达0.6-0.8平方米。
构建15分钟生活圈
城镇社区生活圈:以居民步行15分钟可达为单元,平均规模约3-5平方公里,服务常住人口约5万-10万人。
乡村社区生活圈:结合乡村聚落布局,以1个或多个行政村为单元。
实现中心城区卫生、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步行15分钟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完善多元住房体系
建立包括商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棚改安置房等多种类型,一二三级市场联动的住房供应体系。
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重点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试点共有产权住房,积极发展长租房市场,重点解决新市民、青年人阶段性住房问题。
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导向,创新落实“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治理”等九大场景和宁波特色个性化场景营造,分区域、分类别、分阶段加快未来社区建设,助力推动城市旧改与有机更新。
来源 东南财金 记者 周科娜
一审 张波 二审 诸新民 三审 周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