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宁波古籍保护那些事|拂落尘埃,活态传承,藏书里的文字正焕发新生 -k8凯发官网
“天下藏书落甬东,名园司马旧家风”。明清以降,浙东藏书之富声名在外。丰氏万卷楼、范氏天一阁、郑氏二老阁、卢氏抱经楼……如点缀在四明大地上的明珠,星辉熠熠。
清末民初,藏书的命运随国运颠沛流离。直到宁波解放后,劫余之书才陆续从私家手中纳入公藏,从而开启一段新生。
作为“书藏古今”的文献之邦,宁波现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3处,天一阁、宁波图书馆和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分别藏有古籍15.8万册、6.1万册及3.4万余册,其中不乏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浙江省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善本。
近年来,我国日益加强对古籍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视。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古籍保护”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被认为是“指导新时代我国古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国古籍事业的新里程碑”。
进入历史新时期,古籍将如何焕发新生,让藏书里的文字“活起来”?记者对宁波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及相关研究者进行了走访。
天一阁古籍书库。天一阁供图
盘库存、点遗珍
已摸清的“家底”为工作奠定基础
记者到天一阁博物院副院长饶国庆的办公室采访时,他正巧在研读这份《意见》。“这份文件意义重大,不仅点明了今后古籍工作的目标、方向,还列具了具体的措施、工作方法,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饶国庆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曾集全国之力编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该项工作持续了近20年,至今没有哪部目录详明程度超过它,可以说奠定了我国古籍保护利用工作的基础。在2007年启动的全国古籍普查中,天一阁借机清点库存,花近10年时间,终于在2016年左右摸清馆藏古籍“家底”:共计2.2万种,15.8万册,其中善本古籍5313种,34626册。
如果说摸清家底是第一步,古籍的数字化、影印出版、整理研究紧随其后。
“天一阁藏书中,最著名的是明代地方志、科举录、政书、明代文集,而对市民来说,最关心的是家谱。”饶国庆介绍,天一阁的古籍阅览室可以说是全国最早向社会开放的一个古籍阅览室,其中家谱查阅的需求量巨大。
为了避免每次都去书库里“请”书,过去十年间,天一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完成了所有馆藏方志、科举录、家谱的数字化工作,这一进程,走在全国前列。
天一阁昔日藏书楼。天一阁供图
与此同时,天一阁还积极推动古籍的影印出版,让天一藏书在当代进一步“化私为公”。
“2018年,我们完成了《天一阁藏历代方志汇刊》全850册的出版,囊括天一阁所藏515部、3272册方志,其中有五分之三内容为首次公开。”饶国庆说,宁波向有“方志之乡”之誉,天一阁明代方志收藏数量约占全国现存明代方志的80%,其中不乏孤本。
“《天一阁藏历代方志汇刊》的出版是目前为止国内出版的最大体量方志出版物,也是天一阁历代方志的首次集体亮相。”饶国庆说,而这也是让古籍走出深阁、走向大众的又一尝试和选择。
“目前,我们还在做的大工程是阁藏古籍的访归。”饶国庆透露,“如果古籍无法以实体形式回归,就以高清数字化的方式让流散的书回来。”
历史上,范氏藏书与国运同频共振,战乱、偷盗等原因导致不少天一藏书“飘零”在外。“我们已同多家海内外机构取得联系,并已获得上海图书馆百部藏书的数字资源。接下来,我们还将积极创造条件,迎接实体书的回归,争取回来一两本,这也是我们比较期待的一项工作。”饶国庆说。
建书库、加防护
古籍修缮保护有序推进
相比天一阁,宁波图书馆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知名度要小一些。从数量上看,宁波图书馆现藏古籍61049册,其中善本9295册,“阵容”也不小。
据宁波图书馆特藏文献部主任万湘容介绍,图书馆馆藏珍贵文献并不少。如清抄本《同治象山县志》,介绍了清中后期象山地方史的情况,展现了宁波近代初期的海洋文化;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刊刻的《苇间诗集》,作者是宁波人姜宸英,被誉为清初“江南三布衣”之一,书中字体具有明显的清代早期刻字中的手写体痕迹,清秀优美;清内府刻五色套印本《古文渊鉴》,则是私家藏书汇入图书馆的代表,刻印精美。
宁波图书馆藏《同治象山县志》
多年来,宁波图书馆为保护古籍,不断改善存藏条件,建成恒温恒湿书库,还添置了专用的古籍修复桌、压平机、洁净屏、通风橱等设备设施,完成修复664叶,基础维护221册,举办了6场“四明籍韵——宁波图书馆馆藏文献展”。今后,该馆还将在编研文献以及资源颗粒度的细化等方面展开更加具体的工作。
宁波图书馆古籍书库。图书馆供图
对修复和展陈而言,天一阁的专业属性更强。
作为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之一,天一阁每年的古籍修复量在13000余叶以上,有专业修复人员11人。“虽说纸寿千年,但因为各种原因,90%的古籍都是需要修的。”天一阁博物院藏品修复部主任、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导师王金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修缮顺序则会依照破损程度、珍贵程度及‘紧迫性’而定。”
好在,这项工作启动较早。王金玉介绍,几年前,天一阁“镇馆之宝”地方志、科举录为配合数字化工程均已完成修复,当下该馆正在修复的是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包括明代的《汉书》《碧溪赋》《石匮书》,清乾隆版的《夜航船》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天一阁古籍修复团队中,80后、90后已成为绝对主力,承担起赓续薪火的重任。
天一阁古籍修复。天一阁供图
古籍保护方面,近几年,天一阁还与国家文物局合作,利用项目资金开展古籍预防性保护工作,为古籍配装了5万件实木夹板、16组雕版柜、2个智能存储柜及一批库房专用设备,为古籍保管创造了更安全稳定的存放环境。
“我们还是全国第一个‘开放’库房的博物馆。”饶国庆介绍,“为满足大众对书库的好奇,天一阁特将北书库一层辟为展厅,观众可以透过玻璃直接看到现代化书库的样子;将来的天一阁南馆,也会创造条件让更多古籍文献走出库房,走向展厅。”
加强研究、活化利用
让藏书里的文字“活起来”
一幅横向流动的《千里江山图》上,标注了“涑水”“濂溪”“玉山”等若干个古地名。数百个衣袂飘飘的儒生,正在图上缓缓挪动,像是在“赶路”。他们从一个地方挪到另一个地方的行程,代表着他们的求学历程和所属学派。
这是北京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学生马源和她的同学们向首届“北京大学数字人文作品展”所提交的展品——用软件完成的h5习作,取名为“宋元学案知识图谱可视化系统”。
“宋元学案知识图谱可视化系统”页面
《宋元学案》是余姚学儒黄宗羲的未竟之作,由其子孙后学耗费140余年完成,是了解和研究我国宋元时代学术思想史的必读书目。在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就收藏有这样一部国家一级善本古籍《宋元学案》的手稿本。虽非完本,但在版本学上具有重大意义,这也是一部由“梨洲文献馆”进入余姚市文保所收藏的古籍。
余姚文保所收藏的《宋元学案》
梨洲文献馆在余姚知名度很高,为当地有识之士姜枝先等人在1954年为“挽救文脉”创立,地点在龙泉山上王阳明讲学过的“中天阁”。
梨洲文献馆和五桂楼藏书,构成余姚市文保所古籍收藏的主要来源。2016年,借古籍普查和典籍数字化之便,该所在网上推出“梨洲文献馆古籍资源库”,提供族谱、志书、珍贵古籍、姚江名人著作等四部分内容的索引,为余姚“文献名邦”的称号加上现代注脚,也催动了相关研究进程。
据余姚市文保所所长李安军介绍,“今年,我们有计划将梨洲文献馆恢复到线下,为读者进一步提供方便。”
余姚文保所的现代化书库
同样在研究转化方面,近年,天一阁博物院古籍地方文献研究所主任李开升成果不断,《明嘉靖刻本研究》《古籍之为文物》等读物相继出版。
“‘嘉靖本’是中国雕版印刷史上极具特色的古籍版本,其所使用的‘宋体字’构成今天电脑‘宋体字’的直接来源。”因天一阁主范钦是嘉靖时人,天一阁因此也成为收藏“嘉靖本”的主要单位。“几天前,有字体设计师专程来天一阁看书,试图获得设计方面的灵感”,在李开升看来,这也是让藏书里的文字“活起来”的一种方式。
天一阁相关展览。天一阁供图
屠呦呦曾提及,在她的研究遭遇瓶颈时,在东晋葛洪的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看到一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就是这个“绞”字给了她启发,让她敲开了提取青蒿素以治疗疟疾的奥秘之门。
最新发布的《意见》特别提出,要挖掘古籍时代价值,加快古籍资源转化利用,其中蕴藏着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在围绕古籍基础工作有序推进的当下,如何更进一步实现古籍的“活化利用”“活态传承”,让藏书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也在考验更多人的智慧。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顾嘉懿 编辑 庞锦燕
一审 郑昕玮 二审 李秀芹
三审 钱浩 终审 刘雄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