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读懂共同富裕》“书记领读”行动·海曙篇 -k8凯发官网
海定波宁,曙色焕新。海曙是宁波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它山堰的水利泽被后世,天一阁的书香传诵古今,永丰库的丝路连绵万里……千百年来,城市的根脉和精神,在这里不动声色地流淌传承、历久弥新。
大家好,我是领读人徐强。今天,在宁波子城——鼓楼的城墙下,我向大家推荐一篇我个人非常喜欢的诗词——王安石在鼓楼写的《新刻漏铭》,让我们一起追随先贤的脚步,聆听千年的钟声,感受刻漏的力量。
宋庆历七年,也就是公元1047年,时年27岁的王安石在扬州淮南节度判官任满后,主动放弃“京试入馆阁”的机会,调任明州鄞县知县。第二年,太守王周重修鼓楼,踌躇满志的王安石登楼,写下了名篇《新刻漏铭》:
戊子王公,始治于明。丁亥孟冬,刻漏具成。
追谓属人,嗟汝予铭。自古在昔,挈壶有职。
匪器则弊,人亡政息。其政谓何?弗棘弗迟。
君子小人,兴息惟时。东方未明,自公召之。
彼宁不勤,得罪于时?厥荒懈废,乃政之疵。
呜呼有州,谨哉惟兹。兹惟其中,俾我后思。
在没有钟表的年代,古人用刻漏计时,而鼓楼上的刻漏,是老百姓心中的标准时间。夜漏尽,鼓鸣则起;昼漏尽,钟鸣则息。站在巍峨的鼓楼上,28岁的王安石透过调好的计时刻漏,看到了肩上的千钧重任,发出“其政谓何?弗棘弗迟”的千古感慨。在他看来,理政就像刻漏计时,不能快也不能慢;对待政务,决不能瞻前顾后、犹疑放松,必须素履以往、步伐铿锵。
我理解,登鼓楼、作刻漏铭,是王安石借物明志,要像刻漏那样,以“弗棘弗迟”的态度来处理政事,以“兴息惟时”的精神来管理政治。铭文不足百字,短小精悍,直陈己见,文道合一,充分展现了王安石的政治情怀和“初心”所在。在四明大地的这三年,他坐言起行、励精图治,兴修水利、扩办学校、改革农商,应该说是治绩斐然。
两年后,从“其政谓何”的自问自勉中出发,30岁的王安石写下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豪情抱负;20年后,他的耳畔或许依然有“弗棘弗迟”的刻漏声,于是在改革变法的艰难中他还是坚定“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的为政之道......
岁月更迭,历史的刻漏早已不复存在,鼓楼的钟声依旧浑厚悠扬。当年王安石在宁波播撒下的种子,在历史的长河中生根发芽,务实、勤政、奋进、革新的精神,传承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宁波人。
如今,信步子城和罗城,你能体会到城市与时间的默契,那些名士的风骨、文化的印记,穿越风雨、熠熠生辉,共同汇聚起“在海曙,看见宋韵”的品牌矩阵,“港产城文”融合发展的时代样板。那些刻漏铭文、诗词曲赋,传承的不仅是文脉、更是精神,启迪的不仅是当初、更是当下。历史上鼓楼又称“海曙楼”,所以我想“其政谓何?弗棘弗迟”这八个字,应该可以算是历史对海曙人民的期许,也是对宁波精神的一种凝练。
来源 海曙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