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人喜爱的这两道美味正当季,可以从清明一直吃到立夏 -k8凯发官网
青团和麻糍,是宁波春天里的时令点心,可以从清明一直吃到立夏,承载了很多人的家乡记忆。
被昵称为“青”或者“艾青”的植物是制做这些美食必不可少的食材。
春天的艾青贴地生长,水塘边、田埂上,小山坡上,随处可见。植株高度约10厘米,嫩叶片正面碧绿,背面偏白,轻风拂来,白色的一面随风翻卷,画面欢欣雀跃。
小姐姐们就会拿把剪刀去田野采撷,小半天功夫,可以采到满满一篮子。
带回家后,去掉黄叶、草末等杂质,用清水漂洗干净。然后起用柴火大灶,大锅水烧滚,倒入大把大把的新鲜艾青。
焯水后,捞起并挤去水分,拌入适量草木灰,变得黑乎乎的“灰艾青”均匀摊放在竹匾上,置于阴凉处。
“沤”上两三天后,经过草木灰的作用,艾青颜色变深,也变得更柔软。再次在清水中荡涤,尽情洗去灰土,留下缥缈的草灰淡香,浓浓的艾香也掩盖不住。
草木灰加持的青麻糍,自带独特的清香,吃过后往往念念不忘。
“沤”过的艾青洗净切碎后,和稻米一起上锅蒸熟。
然后倒入石臼中用大锤子连续搡打。这是个重体力活,搡一臼麻糍,大叔大哥们轮番上阵,一人执锤五六分钟就需要歇口气休息一会儿 。
经过不断搡打,半个小时后,米粉和艾青完全融合。
深绿色糯糯、热乎的大团子,从石臼挪到桌板上,均匀撒上黄色细腻的松花粉,拿起擀面杖摊平推薄后切成小方块,青麻糍就算做成了。
传统的制作流程基本如此。
现在做麻糍,多数用小苏打替代了草木灰的作用。新鲜艾青焯水时加少许小苏打,艾青会变软,色泽也更青绿。
简化草木灰“沤”青这道工序,制作周期大大缩短。以前需要三四天,现在一天内就可以完工。早上采摘,下午清洗、蒸煮、搡打,切块 。
没有了土灰香,青麻糍的风味略有逊色。
宁波各地都有做青麻糍的食俗,要数清明前后最为闹猛。各地的青麻糍看上去大同小异,其实存在显著的差别。
比如东钱湖下水麻糍添加了白糖,口味甜软,常温下放上两天也不会发硬。而象山、鄞州等地,做麻糍讲究原汁原味,口感清香味淡,在阴凉处放置一天后会变得硬梆梆的。宁海胡成的青麻糍,添加少量的红糖和白糖,口感清香微甜。
搡青麻糍时,很多家庭同时手作青金团 。
捶打后的大团子可以做麻糍也以做青团皮子。
充分捶打后的大团子,擀平切块后就是麻糍,摘成小团子就是做青团的皮子。
裹上馅料后,扑上松花粉,放在手心按压均匀。讲究的用金团印子按压一下,龙凤、双喜等图案,这就是青金团了。
青金团一般都是甜馅,为黄豆馅、芝麻馅或者豆沙馅,有些喜欢添加一丢丢橘子皮,添一缕清香。秋季吃橘子时随手剥下,放在窗台晾干的橘子皮作为调味品,也算是变废为宝,烟火气家常味很足。
宁波人的金团可以细分为青金团和金团,是做寿、婚庆、过节时享用的精致点心。相比普通金团,青金团掺入了艾青,色泽青绿,口味也更丰富。
青麻糍和青金团不耐储存。我记得小时候,从清明前开始,各家就计划着搡麻糍、做青团,邻居、亲友之间彼此分送。如果不舍得吃,多放一两天,就会长出“白毛”。
各家各户轮着做,分着吃,这样陆陆续续可以吃到立夏。立夏时,青团捏成鸭蛋大小,昵称为米鸭蛋。
立夏后,春逝夏到,气温越来越高,艾青叶子迅速变老,也就不能再吃了。
为了常年可以吃到,巧妇朋友们告诉我很多妙法。
春季采摘的艾青,焯水后,挤去水分,可以速冻保存好几个月,想吃时,随时都可以开做。冷冻艾青基本保持住新鲜时的芳香。
艾青焯水后,拧干水分,冷藏可以保鲜好几个月。
做好的青团和麻糍装盒密封后也可以冷藏保鲜。
想吃时放在不粘锅里,小火慢煨,五六分钟后表皮微微发黄,麻糍块变得鼓鼓的,翻面后,再小火烤上数分钟,薄薄的麻糍块完全熟透,外脆里软,香气钻鼻。
只不过,这本属于春天的时令美味,只有春天品尝才更有气质。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谢昭艳 编辑 李晓颖
一审 任山葳 二审 任晓云 三审 钱浩 终审 陈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