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医保家付”:打通与幸福的“最后一公里” -k8凯发官网
实现共同富裕,全民健康是重要基础。只有每个人都拥有健康体魄,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共同富裕才更有意义。医保关系民生健康福祉,助力共同富裕建设是时代交给医保的必答题。
让病人看得起病、用得起药;让大病、慢病患者买得上新药、特效药;让困难患者不再因病致贫返贫;让医保服务在指尖一触即达;让百姓就医负担不断减轻……共同富裕,宁波医保在行动,“抓统筹、扶弱势、减负担、促公平”,共富路上“一个都不能不少”!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宁波,65周岁以上的老人超过118万,占常住人口数的12.59%。
老龄化社会下,因病或失能的人群期盼在家中接受专业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急剧上升。
如何减轻这类人群的就医负担?如何打破居家医疗护理和居家医保直接支付的壁垒?
让我们一起来翻开“宁波答卷”——
在海曙区汪弄小区一个53平方米的老房子里,每天天刚透亮,黄爷爷就会从老伴儿沈奶奶的身边起床,这张两米宽的床被沈奶奶的气垫占了一大半,留给他的不足五十公分宽。拉开两片薄薄的窗帘,光微微透进来洒在沈奶奶脸上,他习惯摸摸老伴儿的脸,感受一下她的温度,并跟她道个早,尽管沈奶奶毫无知觉。
两年前,沈奶奶因脑梗导致长期浅昏迷,由于失去了吞咽功能且大小便失禁,鼻胃管和导尿管成了她与生命的连接线。
照顾老伴,成了82岁的黄爷爷晚年生活最重要的事。在用针筒喂过水后,黄爷爷把营养麦片、鸡蛋羹、包子倒入打泥机为老伴儿准备早餐。在机器搅拌食物的隆隆声里,他开始为老伴儿翻身、擦拭,动作娴熟,但多少有些吃力。
他们的儿子黄先生是一名培训教师,两个孩子的父亲,就像大多数中年人那样,生活忙碌,工作奔波,陪护母亲成了奢望。
黄先生担心父亲的身体,提出找护工照料,也许是不想增加孩子的负担,黄爷爷拒绝了。
为了避免感染,沈奶奶的鼻胃管须每月更换一次,导尿管每月更换两次。带着失能的沈奶奶去医院,艰辛可想而知,路途奔波加上挂号等候,一次就诊至少花费4个小时,每月三次的更换频率,对家属和病患都是巨大的挑战。“实在折腾不动,除非每次都叫救护车。”黄爷爷不敢想象。
幸运的是,2020年4月,在沈奶奶出院的时候,宁波的居家护理服务正逐渐成熟,已经有4000多名来自全市公立医疗机构的5年资以上执业护师能上门为群众提供30余项护理服务。黄先生通过“浙里办”app很快就为母亲找到了可以上门进行换管护理的专业护士,虽然不能像在医院里那样用医保报销,但总算解决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
及时雨一场接着一场。今年1月,市医保局在全国首创推出“医保家付”,将家庭纳入医保支付场景,实现了“病人手机下单、护士上门护理、医保直接支付”的闭环服务,这“最后一公里”的打通大大减轻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让黄先生高兴的是,首批三个“医保家付”先行先试项目中,就有母亲需要的鼻胃管和导尿管。
4月6日是沈奶奶需要更换鼻胃管的日子。两天前,黄先生已在平台上提前为母亲进行了预约。下午1点半,来自市第二医院的金护士如约上门,这位有着13年从业资历的护士是平台为沈奶奶匹配到的,金护士已经跟踪服务了两年,对沈奶奶的病情十分清楚。
15分钟后,一段50厘米长的pur管从沈奶奶的鼻腔进入了胃部,过程顺利。黄爷爷在床边仔细地瞧着,忍不住点头。
让黄爷爷更开心的是,原先需要儿子支付的费用,现在老伴儿的医保卡就能直接结算。金护士在手机上完成了医保核销,这次换管产生的162元,共报销了137.7元。这些费用直观地看是花钱多少的问题,实际上它揭示的是宁波医保的内涵式发展,解决的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如果没有这个政策,我们家可能已经被拖垮了。”黄先生回忆起来,尽是感恩。
“医保家付”的落地,让每一位参保人员的家,都得以成为医院端的延伸,为就医困难群众的居家医疗护理需求打通了最后阻碍。试点上线3个月,已有944人次享受到便利和实惠,医保累计报销3.4万元,平均报销比例达到77.6%。
随着“医保家付”覆盖面的扩大,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群受益于此。
来源 甬派
一审 李晓颖 二审 李秀芹 三审 徐效文 终审 陈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