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百岁高龄”的朱漆针线篮,记载着三代人以俭养德的家风传承 -k8凯发官网
视频制作 记者 滕华
宁波市文明办、市妇联和宁波晚报·甬上app共同启动的“家风伴我行”好家风、好家训征集活动,仍在火热进行中。活动开始以来,我们收到了不少市民来电来信,讲述他们的家风故事。今天,我们要分享79岁退休教师张雅琴家的一件“传家宝”:一个年岁过百的朱漆针线包。
朱漆针线包已“百岁高龄”
一个扁圆形的红色藤编篮,尺子、剪刀、针线、刮浆板、粉饼包、盘扣钳子……二三十种家庭针线活儿需要的工具,热热闹闹地挤在篮里。因为岁月磨砺,篮筐底部有些磨损,细心的张雅琴用胶布作了修补。
张雅琴整理针线篮
“小小针线包,革命传家宝,当年红军爬雪山,用它补棉袄……”这是上世纪60年代广为传唱的一首儿歌。张雅琴说,她家的这件朱漆针线篮(包),也是一件当之无愧的传家宝,从她的奶奶传到她的母亲,再到她的手中,至今已过百年。
张雅琴说,她父亲的老家在古林张家,奶奶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直保留着勤俭持家、以俭养德的祖传好家风。奶奶有一双勤劳坚韧的手,会自编草席、草帽、草扇,也会纺纱织布、做针线活、种庄稼。
张雅琴的母亲是布厂的一名普通女工,从婆婆手中接过针线篮后,收集整理好所有的缝补工具,又增添了一本夹有不同尺码、不同式样的剪纸鞋样的本子(老宁波叫格尺本)。
“我永远都记得,从前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和母亲一起在灯前忙着给弟弟妹妹赶新衣的情景。”张雅琴家有兄妹7人,她是长女,当时物资贫乏生活困难,她们只有过年时才能穿上自制的新衣。每次捧出那个朱漆针线篮,孩子们都高兴得不得了,因为有新衣服穿了。“宁波话说,‘新阿大、旧阿二、破阿三’,就是靠着这一针一线缝缝补补,大家省吃俭用地把日子过下去。”
以俭养德、勤俭持家的家风代代传
这个针线篮是什么时候传到张雅琴手上的?1972年腊月,在临嫁密密缝的柔情中,母亲夜以继日为年轻的张雅琴赶制嫁衣,出嫁那天,母亲特意把用了几十年的针线篮亲手相赠。“我心中明白,妈妈是希望我以后勤俭持家,能传承好家风。”
有了自己的家庭,张雅琴一直和针线篮不离不弃,针线活儿的水准也在不断提高,经她手缝补的衣物不留破旧的痕迹。在时下被套流行的时代,她却依旧保持着翻被头的传统。前两年老伴的羽绒服破了,去外面请人缝补价格太高,张雅琴自己手动,完美复原。“有人夸我是贤妻良母,也有人说我劳碌命,我自己知道,勤劳节约、勤俭持家是我的人生常态。“
如今,每次搬出针线篮缝补袜子、手套等小物件,张雅琴都会跟孩子们讲起那些老去的故事,她也准备着把这个针线篮作为传家宝,传给自己的下一辈。“儿子、儿媳也都很尊重这个老物件,觉得它背后承载的是一段以俭养德、勤俭持家的家风家训,我们家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滕华 编辑 诸辰
一审 房伟 二审 李秀芹 三审 徐叶 终审 陈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