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志愿者手记|何岷松:忙碌与自豪交织 -k8凯发官网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我有幸成了首都体育馆新闻运行领域的一名志愿者,在赛事期间为馆内文字记者提供协助与服务。作为一名在宁波生活了15年的“新宁波人”,我毕业于效实中学,目前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斯洛文尼亚语专业的一名学生。对这次的志愿者工作,我充满了期待。
正式比赛期间,我的志愿服务岗位是文字混合区助理。专业地讲,混合区是场馆内运动员流线和媒体流线交叉的区域;一言以蔽之,混合区即记者通过采访获得有关运动员第一手信息的区域。
文字混合区承担了文字记者的采访工作,也就是说,我们在网络和纸质媒体上看到的有关冬奥会运动员的稿件,追根溯源来自混合区里记者和运动员之间问与答的交锋。由于记者们都希望获得关于运动员的最新消息,抢先发出有关运动员最新动态的稿件,他们会很大程度上寄希望于在混合区的表现。因此,混合区的良好运转,成了保障文字媒体顺利完成其工作的关键。作为文字混合区助理志愿者,我便与混合区主管以及其他志愿者同学们一同承担了这一体育赛事期间不可忽视的服务工作。
根据排班表,我值下午班和晚班,一般而言是从15点到23点。如果一天最晚的比赛或训练在23点以后才结束,我的工作时间也会相应顺延。换言之,我与场馆赛事安排共进退。
我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引导运动员进入采访点位、收集记者的录音设备、维持文字混合区秩序、进行混合区桌面及设备消毒工作等。
在北京冬奥会严格的防疫规定之下,我需要提醒文字记者每块隔板后仅站一个人,记者之间保持至少一米的距离,并全程佩戴n95/kn95口罩。与此同时,我也会与各个代表团的陪同新闻官保持沟通,和上游的转播混合区工作人员进行有关混合区实时动态的工作对接。
在一周的馆内换班制度后,我逐渐发现自己对文字混合区工作的热爱。这份热爱一方面来源于新闻采写的叙述性:在这里,我能聆听到运动员从冰上动作的难度系数到家里宠物的包罗万象的采访主题。在隔板一侧,文字记者们绞尽脑汁抛出有关运动员体育生涯和个人生活的各种问题;在另一侧,运动员则或开朗、或略拘谨地陈述他们对自己比赛或者训练的真实感受,并向记者们分享在北京冬奥会期间的有趣见闻。
另一方面,文字混合区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沟通。当初来乍到的文字记者对混合区的布局和功能设计较为陌生时,我有义务向他们耐心解释赛事期间混合区的运行方式与各项规则要求。一些记者会向我们询问意向采访运动员或代表团的出场情况或抵达时间。沟通是文字混合区工作的一大要点,是志愿者、文字记者和运动员或代表团通力协作的关键,更是文字混合区在赛事期间平稳运行的重要保证。
作为首都体育馆文字混合区的志愿者,我将协助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两项冰上运动赛事项目的新闻运行工作。紧张的赛事安排意味着自己将面临诸多挑战,会有各种未知情况需要我和负责老师以及混合区其他志愿者们通力合作、共同解决。我也深刻认识到,作为东道主志愿者,我们应当向来自全世界的媒体记者、运动员和其他相关方们展现中国青年人的风采。
记者 王伟 整理
一审 章萍 二审 陈嫣然
三审 徐碧海 终审 张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