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0个家庭笑对生活的故事,有没有感动到你? -k8凯发官网
视频制作 记者 滕华
“真的太感动了,这份坚韧的生命力和乐观的微笑,让我们破防了!”这句话,来自一位民政工作者。
今年初,江北区民政局组织了一次回访行动,从2021年“爱在江北”慈善救助服务行动曾慰问过的孤寡老人、困境儿童、退役老兵等困难群众中,随机抽选了10户家庭进行回访,并为他们拍摄了新春照。
在这个过程中,工作人员们一次次被这些家庭的乐观、不屈而感染。
今天(1月20日)是大寒节气,江北民政工作人员分享了寒冬里的10个温暖故事。他们说,这是民政救助工作所能收到的“最佳反馈”。
“外孙养的荷兰猪,刚生了三个小崽。”见到来访者,赵阿婆高兴地说。她的女儿和外孙都是中度失智症患者,一家人的生活重担都落到赵阿婆一人身上。但这位80多岁的老太太并未被重担压垮。
为了培养外孙的自理能力,每次外出,赵阿婆都会带着他,一起上市集买菜,上医院拿药,希望他能掌握生存的基本技能。赵阿婆常常安慰家人,要保持热爱生活的心态,感恩现在的生活,“新的一年,新生命的降临,总是给人希望的吧。”
“趁还年轻,再找一个吧。”今年41岁的陈先生突发脑梗躺在病床上不能动,那段时间,他曾认为自己的人生完了,不止一次劝说妻子离开。但妻子不离不弃,每天上班前和下班后都搀着他在小区里走上五六圈,直到他可以正常行走为止。
然而,陈先生又被查出肝硬化,家中不堪重负。妻子依然没有放弃,还挤出时间打零工补贴家用。即便生活如此艰辛,她依旧整天将微笑挂在脸上,“我要给他希望,让他心情好一些。”
47岁的陈女士和儿子一起生活,丈夫已逝,家徒四壁,最近才有了洗衣机和热水器。听说做手工活可以赚点基本生活费,陈女士便申领了一些回家做:“别人的帮助只能解决一时的燃眉之急,未来的日子还是需要靠娘俩自己。”
“我是靠着坚强的意志力活了20多年。”40岁的高先生是罕见病(威尔逊氏病)患者,这个病的发病率是三万分之一,目前宁波市针对这一疾病暂时没有治疗方法。为了好好地活着,高先生每年两次只身前往合肥某医院检查治疗。社工得知这一情况后,借助互联网和物流,解决了高先生坐动车配药的困扰。
81岁的方阿婆身体活动不便,以前饭菜只能凑合着吃。现在,她能吃上新鲜热乎的中饭和晚饭了。她说:“每天都有志愿者上门送餐,风雨无阻。这日子很温暖,有盼头。”
70岁的何伯伯独自一人住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平房里,地上排满了脸盆、塑料桶。“我家没有自来水,平常用水都要去几十米外的公共厕所接,偶尔借用一下邻居的井水。”虽然沉默寡言,但他见人总是一副笑眯眯的样子。“爱在江北”通过“微心愿”为何伯伯申请了一台风扇和一台暖气,愿他夏有凉风、冬有温暖。
88岁的薛爷爷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房顶一到下雨天就漏水,去年江北民政的“暖居行动”进行房屋修缮和适老化改造,现在老人终于可以放心了。他说:“周围邻舍经常端菜来,还帮忙洗被子,我觉得自己挺幸福的。”
“我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回赠给你们,就请你们吃我自己种的菜吧。”73岁的周奶奶长期独居,她家的盥洗处和卫生间是搭在户外的,“暖居行动”帮她进行了改造。在后院一角,她精心栽培了不少小菜,见到民政工作人员前来,她一定要送些青菜表示感谢。
97岁的余奶奶是回访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她和儿子两人生活在老街的旧砖瓦房里,日光只能透过斜窗送进里屋,破旧的墙面贴满了用于防水的各式蛇皮袋。去年,“暖居行动”帮余奶奶家进行了一番改造,解决了困扰母子俩多年的生活问题。“谢谢啊!你们常来,我最开心了。”
徐同学是一名七年级学生,父母均为聋哑人,他的日常起居由外婆照顾,一家四口人住在四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里。徐同学非常懂事,他为父母架起了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做父母的“外交翻译官”。“自从有人敲响了家门,生活开始有了一点点变化,我对未来充满憧憬。”
新闻链接
已有130多万元爱心基金
笑对生活,是最好的反馈
“他们虽然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却一样散发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他们乐观开朗、笑对生活,是我们救助行动所接收到的最好反馈。”江北区民政局救助科相关负责人说,这份回访中的意外“收获”,让他们倍感温暖。
据悉,江北区目前共有最低生活保障1118户1512人;低保边缘家庭94户159人;特困供养85人,救助标准为1709元每人每月;孤儿3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24人,困境儿童135人。
“爱在江北”项目于去年8月启动,收集750余条帮扶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涵盖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不同群体共五大系列22个帮扶子项目。由区慈善总会设立“爱在江北”专项基金,且联合多名爱心人士向“爱在江北”专项基金注入爱心资金130多万元,有2家爱心企业无偿为困难群众提供理发、采耳等服务和圆微心愿活动。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滕华 通讯员 徐佳丹 任春
摄影 长者生活 编辑 庞锦燕
一审 房伟 二审 任晓云 三审 任山葳 终审 陈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