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书记的“金峨梦”:山上绿色银行,山下别墅成行 -k8凯发官网
视频主创 王心怡 胡琦 朱佳凯 袁蓟涛
“小荣啊,这个房子做民宿‘落位’嘛?”
“交关惬意!”
国庆期间,奉化区西坞街道金峨村游人如织。“小荣”名叫应和荣,他经营的民宿 “青蒿阁”几乎天天爆满,他和妻子一个打扫、一个待客,忙得不可开交。
应和荣是地地道道的金峨村村民,这几年,他看到一辆辆大巴车往村里开,就动起了办民宿的念头,他将自己分到的其中一间别墅改成了民宿,做得像模像样。
院子里果树鲜花、假山喷泉应有尽有,还有个小亭子可供旅客品茗看书;一楼除了“大堂”外,还有一个房间,二楼有三个房间,阁楼有一个房间,一共有5个客房可供居住。他的“青蒿阁”一直是村民争相模仿的对象。
如今的金峨村,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几乎每个季节,空气中都飘着醉人的花香,不少游客慕名而来。然而,20多年前,金峨村还是一个“脏乱差”的穷乡村,而促使这一切发生美丽“蝶变”的“孵化师”正是金峨村党支部书记周康健。
“从小就在金峨村长大,我把这个村当作自己家,用毕生的精力在经营一个村庄。” 1994年,甫一上任,周康健就带领村民艰苦创业,大胆革新,把一个“山穷水直地薄”的穷山村打造为远近闻名的花木专业村、省级文明村、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一直以来,周书记有个“金峨梦”,他希望金峨村能闯出一条新农村建设的“样板路”。
摘掉“贫困村”帽子
把村民腰包鼓起来
在“以粮为纲”的年代,由六个自然村组成的“散装”金峨村因地处半山区,土地贫瘠,村民们常常吃不饱饭。上世纪90年代初,金峨村还是市级贫困村。
1994年,当时的白杜乡领导动员周康健回乡,竞选村委会主任一职。“那时,我办的纺织厂年利润上百万元,回去当村干部不知什么光景……”但思来想去,周康健还是决定不辜负乡亲们的信任,他将纺织厂交给儿子打理,自己回到家乡。
“脱贫是第一步!” 办过企业的周康建有敏锐的市场嗅觉,“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推进的进程加快,我认为城市绿化的需求量是比较大的。”
金峨村的气候和地形特征虽不适合种粮,对花木来说却是极好的。可先前村民吃过一次种花木的亏,仍心有顾虑。周康健就自己带头,投入30万元种植香樟、桂花,结果第二年就净赚50万元。之后的1997年到1998年间,他趁热打铁,动员村干部带头种花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一下,原先对种植花木还心存疑虑的村民,纷纷在自家自留地、承包地上开始效仿,到了1998年以后,金峨村几乎是挨家挨户种花木,村里还成立了花木公司,以“基地 农户”模式走精细化经营之路,专门供应城市绿化工程。
此后,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人均年收入从上世纪90年代的几百元到现在的八到十万元,金峨村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改善居住环境
促使小山村美丽“蝶变”
“村民们生活富裕了,对居住环境有了新期盼。”2001年起,周康健向着他“金峨梦”的第二个阶段继续前行。他带领村班子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拆旧建新,退宅还耕,原本分散的6个自然村得到充分融合。
“特别是2008年,我们大手笔开始新农村建设,把我们原来分散的旧房子拆掉,统一规划,统一分配。到了2011年,我们第一批房子分下去之后,村民们就感觉质量完全不一样了。”周康健说。
“山上绿色银行,山下别墅成行”是金峨村的生动写照。近10年间,金峨村分四批建起了300多套新房,其中别墅240余套,套房80多套。全村410多户村民,三分之二乔迁新居。此外,村里还开展了截污纳管工程和水电燃气物业设施现代化改造,启动森林公园建设,规划建设区域公共服务中心,不仅提升了村民居住环境,还提高了农村生活幸福指数。
破解花木产业瓶颈
探索“农旅结合”新路子
近年来,花木市场竞争越来越大,加之政策影响,金峨村为了保证耕地面积,将面临花木产业转型。他们将破解之路放在了“农旅结合”上。
“2009年起村里开始打造登山道,2015年又贯通了金峨山6.2公里的公路,2016年推出杜鹃花节以后,旅游产业明显带来了人气。”周康健说,“游客从观花到买花,从吃饭到住宿,给村里带来了新的商机。”
“看到我们金峨村的人越来越多,外来的旅客也越来越多,我坚定了要在这里开民宿的想法。”应和荣告诉记者,“开业到现在快一年了,差不多赚了七八万元,挺不错的。”
今年,同心湖上方还矗立起一座崭新的金峨阁,通过金峨阁可以远眺整座金峨山,青山入湖、湖光映景。“如今,我们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我们的‘金峨梦’,打造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我们是有信心、有决心的!”周康健说。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胡琦
通讯员 陈银儿 编辑 李特颖
一审 徐佳菁 二审 任晓云 三审 赵鹏 终审 葛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