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k8凯发官网-凯发k8官方网娱乐官方

93岁抗美援朝女战士口述:我们经常饿着肚子打仗,立有“碗中不可剩饭”的家规 -k8凯发官网

“我们那时候,哪有一日三餐呢?行军途中,有条件了,停下来吃点炒面(米粉),更多时候,是饿着肚子打仗。”已经93岁高龄的抗美援朝女战士于波,在谈及过去当兵时候的伙食时,对记者说了这样一番话。

于波,生于1928年9月,1945年8月入伍,参加过豫东、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战役,1951年加入抗美援朝队伍,任军医。虽然年事已高,但对于过去的经历,她仍然记得很清楚。

视频制作:记者 朱琳  


美军空投的罐头是“天上掉的馅饼”

馒头、窝窝头都成了奢侈品

于波是山东荣成北沙岛村人,从小家里比较贫困,入伍3个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山东胶东东海卫生所任卫生员。

1951年,于波和新四军战士邵峰结婚。邵峰是宁波人,1986年8月离休后,于波便常住宁波。

回忆过去,于波说,在抗美援朝战场时的日子相对辛苦,最常吃的食物是米粉,“就放在锅里炒一炒,我们叫‘炒面’,有时候加一点当地的野菜,和在一起,熬成米糊”,于波回忆道,米粉还有一种吃法,就是拌着雪吃,填饱肚子是大家的唯一目标。

“偶尔会有美国飞机空投给他们部队的罐头,掉到了我们的阵地,那就是天上掉馅饼了,一般就是牛肉罐头或猪肉罐头,战士们就当开荤了”,于波笑道,但大多数时候,吃饭是没有规律的,部队在前方作战,还需后方的支援,碰到运输不方便的时候,就没办法得到及时的补给,馒头、窝窝头也成了奢侈品。

于波获得过的勋章等

 

作战时,饿上一天半天是常事

在国内作战时,部队的生活条件也很艰苦,每个战士背着一个米袋子,走到有米的地方,就装进米袋子里补给,停下行军脚步时,一个班弄一锅子野菜,放一袋米,热一热,就吃上了。

“那时候的野菜,可不是像我们现在的荠菜这样的野菜,涩涩的,有的人吃了还会过敏,或引起便秘。”于波告诉记者。

由于自小家里条件不好,于波习惯了挨饿,没有按时按点吃饭的习惯,因为忙于赶路而不吃饭的时候很多,饿上一天半天的,也是常事。

“在部队嘛,一切行动听指挥,吃饭这事儿,还得看后勤的供应,那时候运输条件不好,很难规律地吃饭。”说起这些,于波觉得如今的生活真的很幸福。

 

家里有“碗中不可剩饭”的家规

可以享受但不能浪费

因为经历过艰苦岁月,也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于波家中有一个家规,就是碗中不可剩饭。

于波的女儿邵莉告诉记者,从小母亲就教育她,粮食是有限的资源,能吃多少就盛多少,宁可多盛几次饭,也不可以一次盛太多,吃不完倒掉。

“不仅这么教育我,对我女儿,母亲也是这样说的,我父亲母亲都很疼爱我的独生女,唯独不能浪费粮食这一点,他们一点都不含糊,所以我们家的餐桌上,极少看到剩饭,就算出去吃饭,如果有剩菜剩饭,大家也会心照不宣地打包回来,粒粒皆辛苦嘛!”

邵莉说,完全能理解父母亲的做法,眼下生活条件虽然改善了,但绝不能浪费。

于波向记者介绍当兵经历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朱琳 文/摄 编辑 李晓颖

一审 罗沧桑 二审 雷军虎 三审 杜春景 终审 葛颖

甬上甬事
2021-06-18 21:15:37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