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甬剧《众家姆妈》今日首演,王锦文领衔演绎宁波本土革命故事 -k8凯发官网
视频制作 记者 顾嘉懿
6月5日晚,由宁波市甬剧研究传习中心创排的大型红色原创甬剧《众家姆妈》将在宁波逸夫剧院正式亮相。该剧是宁波唯一一部今年创作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原创剧目,已入选浙江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文艺作品展演。
《众家姆妈》汇聚了国内一流的主创团队:由国家一级编剧郑朝阳担任编剧;国家一级导演、原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郭宇担任导演,宁波市甬剧研究传习中心王红刚任执行导演;宁波市甬剧研究传习中心主任、“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得主王锦文领衔主演。
演出前一天,该剧在逸夫剧院彩排,记者有幸先睹为快。
《众家姆妈》剧照。通讯员 王强/摄
挖掘红色基因,讲好宁波故事
作为宁波地方剧种,甬剧《众家姆妈》把目光聚焦于浙东地区的女性角色,从宁波革命历史长河中挖掘红色基因,搜寻红色故事,塑造真正适合甬剧演绎的红色形象,以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讲好宁波故事,宣传党史。
剧本以浙东地区女性革命家陈修良的母亲陈馥为原型,同时融合浙东地区优秀革命志士们的英雄事迹,试图通过展现“众家姆妈”陈馥艰辛曲折的生活经历及其与一众儿女的不解情缘,勾勒这位女性普通而独特、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历程,折射浙东儿女革命者的迷人风采。
剧中“崔陈氏”由王锦文主演
剧中,陈馥演绎为“崔陈氏”,由王锦文领衔主演。当晚,王锦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陈馥是在宁波革命历史长河中非常特殊的一个人物,她是陈修良的母亲、沙文汉的丈母娘,一生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却追随共产党一生,她用她留在党外的身份保护了很多革命青年,把他们都当做自己的孩子。”
用甬剧来排演这个故事,有独特优势。“地方戏一定是最能体现地方文化的特色表达,用甬剧表达宁波地方题材,特定词语、特定风俗的体现会更加到位,更‘贴肉’。”导演郭宇说。
导演郭宇。记者 顾嘉懿/摄
动荡中做出抉择,困境中诠释母爱
考虑主题、思想、艺术性,行当的配置各方面因素,改编成甬剧时,主创团队也对故事、人物做了艺术化的提炼。
剧中的“崔陈氏”出生在封建大家族,二十世纪初,在国家前途命运遭遇选择的历史时刻,崔陈氏的“儿女”做出了不同选择,本是家庭主妇的“崔陈氏”也不得不在此之间抉择……
“母爱”在这方舞台得到生动诠释。唱词中,“姆妈”多次把自己比作保护革命儿女的一堵墙,有关“墙”的意象反复出现,“遮风挡雨,我做你的墙”“原来我啊,是一堵漏风的墙”“我是泥墙不是灯”等唱段均让人印象深刻。
剧照
“墙”也是该剧舞美的重点表现所在。该剧舞美设计裘冰表示:“台上的‘墙’不光是一个物理空间,也是一个心理空间,从设计上来说,既体现戏曲的空灵唯美,也具有宁波地域特色。这堵墙在舞台上,随着剧情的发展,有时候是透的,有时候是半透,有时候是不透,有些景透过墙才能看到。我希望通过墙的不同表现形式,可以营造一种戏剧氛围。”
导演郭宇则说,舞台上的“墙”也给人一种压迫感,“崔陈氏”在类似“深宅大院”的环境中,通过一个个事件觉醒、反抗,面对儿女的牺牲,促成自身的成长,能够体现出戏剧张力,这也是该剧的一个看点。
剧照
演职人员全力以赴,只为舞台完美呈现
从筹备到开排,甬剧《众家姆妈》花费了三年多的时间,历经多次国家级、省级专家研讨会,对剧本不断修改、打磨,力求成为红色甬剧精品剧目。主创人员多次走进革命老区实地采风,深刻感受历史风云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曾有的激情,感悟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
从今年4月的开排仪式到现在,演职人员放弃假期,克服诸多挑战,全身心投入其中,追寻剧中人物的影子。排练中,王锦文常被先辈的事迹深深感动,“排练的过程对我们来说就是一次洗礼,身体累、心更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不忘先烈,珍惜今天的生活。”舞台上的王锦文亦多次眼中含泪,在全剧高潮时泪洒舞台,她“友情提醒”观众:进剧场一定要带好餐巾纸。
王锦文在舞台上
“演员往往喜欢有挑战性角色,崔陈氏对我来说就是这样一个角色。”王锦文说,这出戏讲的是从1927年到1949年的故事,崔陈氏的年龄跨度从30几岁到将近60岁,“需要展现人物在不同时间的不同状态。”故事的最后崔陈氏患有眼疾,王锦文也需要表现出相应的人物感。“红色题材的戏甬剧以往排得比较少,以前有的也大都是移植的,我们希望《众家姆妈》能在甬剧现代戏开拓方面做一些探索,在首演后不断打磨,成为一部能够流传下去的经典作品。”
据了解,6月5日在逸夫剧院首演后,甬剧《众家姆妈》还将作为我市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于6月7日至9日晚7:30,6月10日下午2时接续上演4场,继续为宁波市民述说这段红色故事。
延伸阅读:
“陈馥”是谁?
在宁波逸夫剧院马路对面不到百米的新街,藏着一栋白墙黑瓦的建筑——大革命时期中共宁波地委旧址纪念馆,俗称“星云坊”,里面陈列着陈馥的生平。
中共宁波地委旧址纪念馆。记者 顾嘉懿/摄
陈馥,原名袁玉英,生于1887年,其父亲在宁波开当铺、钱庄、药店,有许多房屋土地,颇为富有。17岁时陈馥嫁给宁波呼童街陈家长子为继室,生下一对孪生女儿:陈逸僧、陈修良。
陈馥丈夫早逝,被家族看轻,她干脆与一对女儿搬出陈家,迁居丝巷弄(后为丝户巷22号),与丝户巷17号星云坊为近邻。她教育女儿的方法很独特,不教女儿刺绣、缝纫,要女儿读书、读报,告诉女儿们要向鉴湖女侠秋瑾学习……
1925年、1926年,中共宁波支部、中共宁波地委在星云坊启明女中内活动。这是一所革命的学校,也是宁波党、团组织秘密的机关驻地。陈馥不但出资金支持,帮助办启明女中,而且让中共宁波支部联合干事会、中共宁波地委的领导成员住在她家中,团中央、党中央和党上海区委来人,如张秋人、赵世炎、罗亦农等也在她家里住过。
陈馥还把女儿陈逸僧送到启明女中读书,陈逸僧入了党,成为启明女中党支部书记、宁波地委委员。因此,启明女中师生和许多共产党人都亲切地称她“众家姆妈”。
纪念馆天井。记者 顾嘉懿/摄
1926年上半年,启明女中被军阀勒令停办,陈馥出面找房子,又办了一所“培英女校”,方便地委机关转移到培英办公。张秋人、杨眉山等同志都曾想介绍陈馥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她说:反正自己的心是与共产党在一起的,留在党外可以便于对外与各方面打交道。
1927年4月,杨眉山、王鲲身陷囹圄,陈馥利用自己在本地的社会关系积极奔走,找人营救,还不顾个人安危,带着食物、衣服前去探监。
当年6月中旬,杨眉山、王鲲被判死刑。陈馥四处活动,无果。悲痛之下,她向状元楼订了一桌名菜,送进牢房。当时的宁波地委代理书记王家谟写了一张“坚如钢铁,重如泰山”条子,陈馥用锡纸包裹,塞入咸菜大黄鱼腹中,亲自冒险送入狱中……
“众家姆妈”陈馥自大革命时代起,就营救过好几位被捕同志,是革命背后的“无名英雄”。1928年,中共中央派杨善南(陈逸僧丈夫、陈馥女婿)任共青团浙江省委书记,陈馥用自己的钱在杭州租借了房子,作为团浙江省秘密机关所在地,她自己做户主,打掩护。
陈馥有关展陈。顾嘉懿/摄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馥又转移至上海。1937年,中共江苏省委成立,陈馥再次拿出一笔钱在巨籁脱路(今上海巨鹿路)景华新村购置一幢小洋房,作为江苏省委的秘密机关。刘晓、刘长春、沙文汉等就在这所房子里开会、联络。解放战争时期,这所房子又作为中共中央上海局一个秘密联络点,被称为“战斗的司令部”。
1975年,陈馥在这个“战斗的司令部”里病逝。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顾嘉懿 通讯员 陈也喆 张莹
编辑 李特颖
一审 郑昕玮二审 雷军虎 三审 杜春景 终审 杨静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