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追梦 宁波印记⑰|开辟三北抗日根据地 -k8凯发官网
浦东部队登陆三北。
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新四军在华中的战略部署作了新的安排。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决定将开辟浙东的任务交由新四军第六师师长兼政委、江南区党委书记谭震林负责。江南区党委随即决定将中共淞沪中心县委扩建为路南特委,并明确其工作重点由浦西转向浦东,组织力量为开辟浙东作准备。
1941年5月起,中共上海党领导的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和受中共上海党控制的汪伪十三师第二十五旅五十团一部约900人,分七批南渡杭州湾,进入三北(余姚、慈溪、镇海三县姚江以北地区),先后取得“宗德三大”“五支四大”的番号。这些部队是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的骨干力量,也是后来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建制的基础。
浦东部队南渡三北后,立即投入抗日游击战争。6月18日,五支四大在宗德三大的配合下,于姚北相公殿以西,伏击了从庵东出扰的日军,击毙击伤日军各8人,打响了三北敌后抗战的第一枪。之后,游击队各部转战三北各地,相互呼应,协同作战,在施公山、长溪岭等战斗中连歼日军。
1941年7月至10月间,五支四大、暂三纵先后在慈东、镇北和虞北、姚北各地设立办事处,部队办事处由部队和地方党组织派出的干部组成。三北地区抗日武装斗争的开展和部队办事处的建立,初步开辟了三北抗日游击根据地。
相公殿战斗纪念碑亭。
为加强对渡海南下部队的统一领导,1941年9月,中共路南特委派吕炳奎赴浙东成立中共浙东军分会,并在五支四大、暂三纵分别建立党的工作委员会,负责这两支部队的日常工作。同时,与宁绍地方党组织建立横的关系。此后,宁绍地方党不断地向部队输送干部,帮助部队开展民运、统战工作。部队也选派干部帮助建立和巩固抗日地方武装,并在当地党组织和游击武装的配合下,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随着敌后抗日斗争的不断胜利,浙东军分会遵照毛泽东关于“尽可能迅速地并有步骤有计划地将一切可能控制的区域控制在我们手中,独立自主地扩大军队,建立政权,设立财政机关,征收抗日捐税”的指示,开始组建部队办事处。1941年7月至10月间,五支四大、暂三纵先后在慈东、镇北和虞北、姚北各地设立办事处,部队办事处由部队和地方党组织派出的干部组成。这些办事处主要负责宣传抗日、组织和武装群众、发展抗日力量、征收抗日捐税、解决部队给养等任务,开始部分执行政权机关的任务,成为后来抗日民主政权的雏形。
为立足三北,浙东军分会和宁绍地方党组织根据党中央、毛泽东的指示,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战工作,主动团结国民党友军、乡镇政权和各界上层人士,共同抗日。对军队方面,在抗日的前提下尽量与国民党地方部队搞好关系。五支四大和宗德三大通过各种渠道和国民党淞沪游击队第一支队建立统战关系。对国民党乡镇政权方面,要求当地政府支援部队抗日,并通过他们与地方知名人士建立广泛联系。对上层人士工作方面,积极与慈北观城的虞家芝、虞才璋及镇北龙山的朱祖燮、慈西的叶志康、姚北的毛契农等人建立统战关系。由于党组织坚持团结中间力量共同抗战,因而得到各阶层人士的大力支持。
三北地区抗日武装斗争的开展和部队办事处的建立,标志着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部队已在三北站住了脚跟,初步开辟了三北抗日游击根据地。
来源 宁波市委党史研究室
一审 李秀芹 二审 雷军虎 三审 樊卓婧 终审 张伟方